工作动态

理学部召开空间科学发展交流研讨会

2017年12月21日,北京大学理学部副主任方精云在理科五号楼会议室围绕如何提升北大空间科学水平主持召开了空间科学发展交流研讨会。会上,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空间物理与应用技术研究所所长宗秋刚和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所长洪阳分别从学科发展的角度,结合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就北大空间科学发展的愿景与目标,从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支持资源、学科交叉合作等方面提出了措施建议。理学部副主任沈波、学科建设办公室副主任贺飞、空间物理与应用技术研究所副所长何建森以及学科建设办公室、理学部办公室相关人员参加了会议。

目前国内没有一所高校的空间科学进入基本科学指标(ESI)前1%。北大空间科学近十年来发展快速,SCI论文从10年前每年50篇左右增加至230篇左右,其中太阳风起源研究、磁零点、杀手电子等重要科研成果在国际国内产生了重要影响;倡导并提出的“夸父计划”(空间风暴、极光和空间天气探测计划)引起了巨大关注。特别是中能电子与质子成像仪等仪器的研制成功,使北大成为国内唯一能研制卫星载荷仪器的高校。北大SCI论文被引频次的国际排名也从310名左右,提升至235名左右(ESI前1%机构有153家),在国内高校中排名第一,有着进入ESI前1%的良好发展基础。但北大空间科学也面临学科体量小、学科力量分散、高层次人才短缺、实验室空间不足、缺少重大原创成果等问题。

与会人员指出,空间科学研究对宇宙、太阳系、地球和物质运动规律的认知,开拓人类的视野和活动疆域,深刻改变了人类的宇宙观和自然观,在科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自1957年前苏联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来,空间科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先后有十多项诺贝尔奖授予了与空间科学直接相关的科学家。空间科学与重大科学突破、人类生存发展和国家战略密切相关,成为世界强国高度支持和竞相支持的重要学科领域。

与会人员认为,空间科学发展到今天,已经涉及包括物理学、化学、天文学、行星科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学科在内的几乎全部自然科学领域,其应用已深入渗透到经济、社会、人类日常生活和军事活动中,发展前景广阔,效益巨大。发展空天探测、开发和利用技术已被列入《“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十三五”空间科学任务也已全面启动。北大空间科学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立足自身优势,切实提高学科水平,提升北大在空间科学领域的影响力。北大空间科学有进一步提升的潜力和基础,应抓住发展契机,进一步完善学科提升方案。

方精云在总结中强调,北大空间科学要加强发展战略规划,聚焦重点研究方向,在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学科带头人的引进与培养、加强人才培养、促进国际国内合作、整合校内相关学科资源等方面做出努力。


返回